- 手机:
- 13926082613
- 电话:
- 020-39280356
- 邮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广州白云区华邦物流园C区5-412
电子商务物流格局分析-电商物流快递员记实
“战争与和平”:物流与电商的博弈
(凤凰网 文/叶箫)2010年年底,随着快递企业的集体涨价,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之而来,阿里巴巴等多家电商巨头纷纷效尤京东,相继涉足物流,展开了对物流市场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新年伊始,随着油价的持续走高、人工成本的攀升、土地租金的高扬,毛利润率仅10%的物流业可谓雪上加霜、内外交困。如何渡过难关,成功转身成为物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近日来,物流企业集体发力电子商务,“跨界反击”正式拉开了物流与电商的博弈。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突飞猛进,为人诟病的物流成为了电商发展的“短板”和“硬伤”。走过十年的跑马圈地,电子商务的腾飞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电商企业自建仓储和配送,是否会甩掉昔日患难的物流,单打独干?随着阿里巴巴“大物流计划”的宣布,阿里已计划斥资千亿元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立体式仓储网络体系。按照规划,阿里仓储未来将针对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七大区域选择中心位置进行投资。
在自建物流方面一直走在前面的京东,更是表示要拿出15亿美元建设物流。截至目前,京东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建成了4个一级物流中心和10个二级物流中心。今年还将在武汉、沈阳、西安三地投建一级物流中心,同时还准备再建15个二级物流中心。此外,还将在嘉定实施其“亚洲一号”计划——建一座面积八倍于“鸟巢”的超大型仓储中心。与此同时,当当网、凡客诚品、卓越亚马逊等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体系。
电商企业在涉足物流行业的同时,物流企业也掀起了“跨界潮”,纷纷试水电商行业。尤其以快递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国邮政为代表,在风雨来临之际捷足先登,开发了自己的“邮乐网”。民营企业的顺丰也推出了“顺丰E商圈”,还有申通的“久久票务网”、宅急送的“E购宅急送”、圆通的“全联网”等电子商务平台。此外,中铁快运的“快运商城”也已有大量企业和几千种商品入驻。
有人说,2011年一场电商界的革命已经来临。如果说,物流企业拓展电子商务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行业的大势所趋。那么物流与电商的混战势必已不可避免。狭路相逢,谁将是最后的赢家?这场“跨界潮”究竟是一出闹剧,还是物流与电商走向联姻的一次良缘?
从国内电商企业的整体现状来看,涉足物流业已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电子商务企业都必须自建物流体系,包办整条产业链。电子商务企业作为“轻公司”,如自建物流,将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固定投资,而成功打造全国范围内的物流网络也并非易事。再者,物流作为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业的电子商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行业壁垒。电商企业要想成功跨界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快递企业,相信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作为另一方的物流企业,仅仅拥有物流这个渠道优势就希望在电商界割据一方,独领一爿封地也实在艰难。触网电子商务也许并不难,但要拥有充足的信息源、丰富的实战经验、一流的电商服务,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建立专业的团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从物流和电商现状来看,战争并不是趋势,和平才是潮流。
尽管阿里巴巴一度声称要自建仓储体系,但我们不难发现,从2008年阿里联合创建百世物流,涉足物流行业以来,更多是采用投资参与的方式介入,而并非直接自建。跨界经营的巨大风险,让阿里无论是对星晨急便速递的战略投资,还是最近与浙江邮政物流速递的高姿态合作,都应了马云那句话:物流领域并不是自己的强项,如何通过电子商务和物流的结合来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才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有人说,阿里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遥远的,“自建物流体系”是不经济的,那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社会物流、仓储资源,才是最现实的。
纵观当下,有实力的企业诚然可以试水跨界自营,但绝大部分电子商务还是离不开第三方物流,而物流企业也还存在大量的市场和资源可享。如果说,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和物流企业拓展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现阶段,物流和电商精诚合作,在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实现完美结合,彼此“借鸡下蛋”,同时各自练好“专业化”的硬功无疑是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相反,两方相拚,或分道扬镳,各行其道,一揽子自己独干势必会各毁前途,前景迷离。
中关村快递员:不做电商物流必死
(中国企业家)2004年9月18日,张英揣了500元钱从老家黑龙江绥化望奎县来到北京。彼时,这个30岁的人刚结束了一场不如意婚姻。当他走出火车站直奔天安门广场时,突然发现,人海茫茫,在这座庞大的城市里找不到一个认识的人。他找了张椅子,裹着随身带来的一条毛毯,昏睡了一下午。
不过,3天后他便在《京华时报》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元左右的投递报纸的工作。期间,他从报纸上读到比尔·盖茨说,报业正在萎缩,10年内行将消亡。2006年,他离开《京华时报》,进入国内著名的民营物流企业顺丰速运,干快递。
与报纸相比,他觉得物流是一个朝阳产业,自己可以长久地干下去。“你只要每天下午五六点钟看看苏州街上,物流公司的车一辆接一辆开过,就会觉得这个行业的朝气在那儿。”
2010年冬天,36岁的张英踏出顺丰,加盟港中能达物流公司,当上了苏州街片区的速递小老板。他在这座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亲人。他每月花800块钱,在海淀区租下了一间七八平方米的房子,把刚刚怀孕的妻子安置了进去。
6年来的一线速递工作经验,让他对苏州街每条逼仄的无名小巷都烂熟于胸。就连小他8岁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这份工作带来的——她是个淘宝爱好者,每星期要买两三次东西,跟张英因送货相识。
张英脸型瘦长,鼻梁上架着眼镜,看上去更像个带着几分书生气的中学老师。言谈间,他突然半是询问、半是自言自语地来了句:“我的谈吐,其实应该不比那些大学生差……”
少年时,张英有一个学者梦。他从小喜欢历史、政治,但初三时父亲的突然病故,让这位长兄不得不挑起了家庭重担。为了供养两个弟弟,他辍学从商。“搞了个小商店,农药、化肥、粮食,这些东西我都倒。”那两年,他的手头已经有了六七万元的积蓄,乡亲们觉得这小伙脑子灵光、混得好。2004年离婚后,抱着“要混好一点”的念头,他只身来到北京。
到北京后,他觉得,融入这个大都市,就得改掉满口的东北口音。他一边送报,一边天天朗诵报纸,直到自己的普通话达标。
加入顺丰速运后,经过20多天的学徒、培训,他正式上岗,在海淀区苏州街上派送快件。在顺丰,他迅速发现,这家高速运转的大型物流企业的要求比报纸发行苛刻得多:员工夏天必须天天洗澡,冬天一个礼拜至少洗一次;衣服不能有异味,每天换洗;头发的长度要做到前不盖额、后不接领、侧不接耳;因为大量跟客户打交道,速递员们还不能吃葱、吃蒜。
跟其他速递员一样,张英也配上了一把“巴枪”。这是顺丰特有的无线数据采集器,用于扫描、监控快件运送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如此,好几次他在送件途中,怀疑身后有穿便服的监管部门人员正悄悄跟在后面,不得不把服务做得再规范些。
他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2900块,不比当发行员多,却远远高出同期入职的其他10名无经验员工的1600块钱—这让他坚信,自己跟这个行业彼此适合。到2010年离开顺丰前,他每个月能挣将近5000块钱。
对外界盛传的快递员有过万元高薪,张英说这全凭运气,100个人里最多也就有一两人能遇上。“你做一两家大客户有可能达到1万块钱收入。但如果你想做100家客户,月收入1万块钱,我觉得这不客观:你没有精力去跑这100家客户,就算给你了,你也做不了。”他自己现在每天晚上将近11点才下班。
这是个辛苦活儿。到2010年,张英在自己负责的片区里已经发展了90来个客户。他说,在这个行当,一个快递员每天能做30到40个单子,就已经是不错的业绩了。每天,张英要接听几十到上百个的电话,送20到30个快递,一趟出行,身上的货物总重量有五六十公斤。遇到住楼上的客户,他就得把五六十公斤的货都得扛上去。有时遇到客户不在,他刚把货物扛下楼,接到一个“你等我10分钟”的电话就得再往楼上扛一次。
委屈也少不了。譬如有时给客户送件第一次去不在,电话也不接,再送过去的时候,很可能会被劈头盖脸、气势汹汹地来句:“怎么才来!”他的同行也跟自己抱怨过,去年给一个淘宝买家送件,客户是个小姑娘,当时正在接听电话,就吩咐他拆件验货,但拆开后是些内衣之类的私人用品,为此这个客户立即投诉了他,差点被开除。类似这种摩擦、误解时常发生。遇到刁难的客户,张英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能忍就忍。实在忍不了了,他就温和地来一句:“上帝也要注意素质。”
在顺丰,张英又开始了对物流行业的主动观察。他注意到,电商物流有40%-50%的业务集中在申通、圆通,中通、汇通、天天快递及星辰急便等也有涉及电商物流业务。但电商与物流公司并非你好我好的简单双赢。他说,像申通、圆通在网上的快递报价12块,但在电商那里价格往往被压到七八块。他从跑同一个片区的同行那里经常听说,申通、圆通的电商货物屯到爆仓,货到了一个礼拜、半个月都送不出去。
“物流的利润点被降低后,老板是不会去加雇人手的,这样货物的派送时效就会降低。对电商来说,等于自掘坟墓。”张英说。话一转,他又评论起物流业:“做电子商务物流可能会死,不做必死。”这是他跑件几年来,在物流业界听的最多的一句流行语。
顺丰却不太乐意做电商物流。张英说,“派一送二”(派件1小时、送件2小时)是顺丰的服务标准,它的投递速度是最大优势。一个普通的快件,签收只用1分钟;而一个电商送快件送达买家,从拆封、验货到代收货款,却可能要花10分钟。显然,对于顺丰来说,选择做电商物流不过是随众,而丧失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张英这样的一线速递员来说,这也不是件好事儿:“比如送的货是衣服,客户要试穿。我会说,您不能试,我要送完你这个货要半个小时,别人的货就不用送了。”
“但是,”张英抛出了一个自己观察到的重磅数据:中国电商正以每年200%的速度爆炸式增长,“市场这么庞大,将来物流体系可能大部分都要往这方面转移,至少会占30%或40%的市场份额,要想在中国物流行业站住脚的话,就必须进入电商物流领域。”
去年冬天,张英辞去顺丰的工作,找到港中能达物流公司,交了2万元的保证金,招了5名员工,承包了苏州街的快递业务。为了靠近总部,他又在朝阳区租了个300块钱的单间,方便自己每天清晨从公司总部开车把货拉到苏州街。为避开交通高峰,他凌晨5点半就得出发。
“中国的快递公司都是撑死的,没有饿死的。”离开顺丰,正逢淡季,开展的业务还没有盈利,但他的新梦想是,未来3年,自己每年能有100万元的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