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欢迎来访:专注200KG/1CBM及以上货物
服务热线:020-39280356

TELEPHONE


海盛物流博客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3926082613
电话:
020-39280356
邮箱:
sunhayl@foxmail.com
地址:
广州白云区华邦物流园C区5-412
海盛物流博客
物流人才需求培养问题综述-怎么解决物流职业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11-11-05 10:17:18 点击量:

 

   10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介绍,2006年中国物流业按照入世承诺完全开放,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之后的几年,物流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十一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46.9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1.1%。”任豪祥说。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为此,各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378所大学、824所高职和2000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

   不过,需求仍然远远大于供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只有40万人。

   相差的还不仅是数量,任豪祥告诉记者,如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人员结构已很难跟上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在任豪祥看来,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还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缺乏制度创新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办学缺少政策推动和制度保障,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沟通不畅,相互合作难以深化;三是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岗位要求不能对接;四是缺乏高水平的双师型的师资团队,教师对企业的业务运作和实际岗位操作不了解,使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五是学生缺乏实习实训环境,特别是缺乏真实企业环境的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使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就业困难。

   面对物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该如何破解?

  任豪祥告诉记者,2005年教育部成立了中职物流教指委。自成立以来,物流教指委在开展专业调查、指定教学指导方案、推动校企合作、举办师资培训班、开展国际交流、举办教学研讨会、举行物流技能大赛等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为我国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院校的充分肯定。去年底,教育部在原有物流教指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以行业牵头的物流行指委,凸显了教育部对行业在职业教育中作用的充分肯定。几年来,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中职物流教学指导方案》和《中职物流实验室配置标准》的编写工作。2006年,物流教指委针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岗位脱节的问题,经过大量企业调研,对物流企业岗位群进行了深入分析,组织专家编写了《中职物流教学指导方案》和《中职物流实验室配置标准》,指导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收到良好效果。今年,行指委又重新制定了《中职物流教学指导方案》,并经行指委全体委员两次会议讨论。

  二是举办全国物流技能大赛。今年,行指委应广大学校的要求,在去年团体赛的基础上新增了叉车和单证两个赛项,比赛内容进一步丰富,学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使比赛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岗位要求和引领学校骨干的改革,在全国职业学校中深受好评。

  三是召开全国中职物流教学研讨会,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全国中职物流教学研讨会自2008年召开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研讨会的参会代表来自全国中职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会议参会人数逐年增多,收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四是配合教育部制定《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为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4月,教指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配合教育部制定《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为下一步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计划和建议。该工作计划详细明确了2009~2011年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对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开展国际交流。2006年底,教指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In-WEnt)签署了中德物流与采购人才培养项目协议。该项目是德国联邦政府财政对亚洲的援助性项目,中国将在三年内派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进行学习考察活动。截至目前,已经派遣一批师资研修班和10期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共近200多人奔赴德国考察学习,国内物流师资和管理人员了解了德国及欧洲的物流教育与管理模式。

  六是评选物流人才培养基地。为了发挥物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动物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物流教指委制定了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物流职业院校和物流企业中,评选了一批物流人才培养基地。
  就拿快递业这个典型的物流行业来分析。不少人都认为,其业务比较简单,农民工简单培训一下就可以胜任。“我们属于高科技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其实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顺丰速运集团组织发展总监陈义佳告诉记者,即便是最基础的快递员岗位,对顺丰来说也至少有5项工作职责:收发快件、开拓客户、推广公司新产品、维护客户关系和收款等。
  陈义佳认为,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

  七是举办对话活动。成都市政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行指委联合主办了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物流行业发展对话活动,一方面,为学校之间交流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为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任豪祥认为,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他看来,当前物流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趋势:物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已由起步阶段向常态培养方向发展;由追求物流人才培养的数量向培养的质量上发展;由通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向个性化物流人才的培养发展;从过去的理论知识型人才培养,向知识加能力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物流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越来越深入,要求的水平越来越高;行业、企业参与度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需要我们适应和跟进,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任豪祥对记者说。

  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上存在认识偏差

  鞋子合适不合适,脚最知道;毕业生好用不好用,企业最清楚。“现在我们物流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和企业实际运用存在很大脱节。”杨靖皓去年走访了全国16所院校谈合作,开展了50场校园招聘,对学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不久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资源库建设项目协作组完成了一项调研,详细描述了校企之间的脱节。调研组选取了153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258家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学校与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

  对于物流专业学生,学校较为重视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与人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企业则更加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运输作业能力、仓储作业能力等。对于核心职业能力,企业比较注重平衡发展,而学校则更为重视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几种专业能力中,学校重视程度最低的运输作业能力,反而最受企业重视。

  学校和企业对于培养学生能力认识上的差异,在对专业课程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企业比较重视物流基础理论和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而学校则重视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知识的传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物流成本和采购管理等课程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高。

  调研组认为,企业多从实际出发,学校培养物流人才应更多考虑企业的意见。

  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调动企业深度参与

  对于杨靖皓来说,最苦恼的莫过于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据杨靖皓了解,新员工入职3个月时流失率较高,工作两年时流失率再次增高,之后就基本稳定下来。“学生到企业后,能否认同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工作系统、与工作要求相匹配,这三点对他们留下工作至关重要。”杨靖皓认为,正是由于校企之间存在着脱节,中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3个月还难以做到以上三点,造成了高流失率。“中高职毕业生成长为部门经理要3年至5年。如果其成长时间能够缩短到两年以内,流失率肯定会大大降低。”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角度来说,杨靖皓很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一些培训项目和课程,甚至一些前瞻性的研发工作放到学校里面,让学校尽量贴近企业。

  据了解,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教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很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难以深层次推广,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政府必须尽快破解校企合作道路上的困难与障碍,积极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共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广西交通职技学院院长温宗胤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