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欢迎来访:专注200KG/1CBM及以上货物
服务热线:020-39280356

TELEPHONE


海南物流新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3926082613
电话:
020-39280356
邮箱:
sunhayl@foxmail.com
地址:
广州白云区华邦物流园C区5-412
海南物流新闻
海口政府采购问题最新消息-海口空壳企业中标饱受质疑?
发布时间:2011-10-14 09:24:14 点击量:

 

海口政府采购调查最新消息-海口空壳企业中标饱受质疑?

 

政府采购的漏洞 会流走多少真金白银?


工人日报 评论:政府采购领域怪事迭出,每每动摇着公众对这项制度的信心,更在相当程度上折损了政府的公信力。但愿这些招致社会广泛质疑的事件能成为堵漏的推动力,让政府采购早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有关采购“天价空调”、“天价U盘”、“天价制服”的质疑之声余音尚在,饱受质疑的政府采购又爆出了咄咄怪事:一家“五无”企业居然频频中标。

“五无”企业负责人仍不见踪影

作为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海口“星海公司”为何“无缴纳社保记录”的原因,庞革新解释称其法人代表已经退休,至于为何无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是因为已经搬迁至新地点。事实真相如何呢?

12日中午,“新华视点”记者辗转找到提供信息的星海公司的新办公地址——海口市龙昆南路银隆宾馆405-407房。但当记者找到这家仅三层楼的宾馆时发现,公司房间内甚至没有一台台式电脑,屋内仅有两张床、一个茶几……

银隆宾馆负责人说,这几间房间都是月租房,407室是上个月租出去的,405和406是前不久租出去的。宾馆前台一王姓服务员说:“没听说海口星海利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办公,更没见有人来这里上班。”

按照海口市财政局上报给有关部门的一份文件中显示的星海公司负责人的手机号码,记者拨打发现该号码属地是四川内江,姓朱的机主说:“自己不是星海企业的负责人。”

“这个企业根本就是在利用关系包揽招标业务。”海南省工信厅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新华社10月9日报道,海南省海口市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中标前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在注册成立后四个月内,连续在政府采购中中标。今年5月,又击败一批平均出价400万元左右的知名企业,以590万元的最高价中标海口市人民医院一项目。

一家无资质的“空壳公司”能够一路畅通多次中标着实荒唐,挑战着公众对于政府采购种种怪象的承受底线。真相还在迷雾之中,但不妨碍我们的追问:作为政府采购的组织者,政府采购中心本应“把好企业关、花好财政钱”,而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政府采购活动从招标、投标、评标、定标到签订合同,每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则,究竟是什么让层层监督的制度设计变得不堪一击?

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利用规模效应和引入竞争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或服务,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但由于一些地方对这部分公共资金支出的管理与监督较薄弱,以至不当购买及权力寻租等乱象丛生。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是不当购买的典型。比如,辽宁抚顺市财政局采购苹果iTouch4当U盘,类似采购行为已偏离了工作需要的轨道,更接近于奢侈型消费,与公共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原则明显不符。
明明是批量购买,有的政府采购来的商品比零售价格更贵,“就高不就低”的奥秘在于,价格抬高了,腾出的是个人的牟利空间,政府采购恰成了一些人合谋从中渔利的温床。于是,某些竞标比的不再是质量和价格,而是“关系”;于是,“买的东西次一点,供应商赚一点,回扣拿一点”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采购的“三点”规律;于是,提前透露标底、合伙商量“围标”也已不是秘密。这样的背景下,“五无”企业能够胜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求贵”,一些地方在政府采购中还表现出强烈的“求洋”心态,将国有企业挡在门外,而那些投标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融资能力均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更与之无缘。虽然某些国货与“洋货”在技术先进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政府采购更多地还是应该从合理的需求出发,选择性价比更佳的产品。

有专家指出,这一系列问题与2002年通过的《政府采购法》的漏洞有关,比如法条中对于采购条件、采购范围设置不够明确,对于采购的门槛也设置过高,导致参与商家数量不多,过程很难充分透明。此外,审批和公告等环节的漏洞也使得监督形同虚设,一些职能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角色交叉使其能否有效履行监督职能遭到质疑。而有些公告只简单公布招投标结果,不公开事前、事中情况,公众无从了解实情,难以发挥监督的作用。

财政部统计显示,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激增至2010年的8422亿元。如此巨大的财政支出,若不能严加规范,不仅有违节省开支的初衷,更可能沦为硕鼠的粮仓。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机构有着支出膨胀的天然冲动,关键在于从制度和程序上堵住公共资金流失的黑洞。要让政府采购真正沐浴在阳光下,应及早修订法律,让潜规则无处遁形;应更多地让公众监督参与其中,而不是单单依靠行政监督的力量;还应严格惩戒机制,让参与者不敢以身试法。

政府采购领域怪事迭出,每每动摇着公众对这项制度的信心,更在相当程度上折损了政府的公信力。但愿这些招致社会广泛质疑的事件能成为堵漏的推动力,让政府采购早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


“联合体中标”的形式是否变味?

“联合体中标”到底以谁的资质为准?

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称,根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要求“联合体中标”各方中至少应当有一方符合采购人规定的条件,虽然星海公司从未获软件企业资质,但由于合作者四川九阵科技公司拥有资质证书,因此,“采购行为符合相关规定,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依照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由同一专业的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这表明,上述两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应按照海口“星海公司”的资质为准,而这家公司恰恰是一家“五无”的空壳企业。

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称,《办法》规定,采购人根据采购项目特殊要求规定投标人特定条件的,联合体各方中至少应当有一方符合采购人规定的特定条件。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解释为:“中标联合体”中,九阵科技有限公司具备“企业注册资金400万元及以上;具有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证书”等资质,因此“招投标程序没有问题。”

然而,记者注意到,此《办法》同时规定,以联合体形式参加招投标的,联合体的各方均应当符合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即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知名法律专家、北京辽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谷辽海说,政府采购的相关法规中明确“联合体”招投标形式,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强强联合,或者互相弥补各自企业的不足,以便更好履行供应商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家有资质的企业连带一家毫无资质的企业去招投标,与立法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试想,连办公地点、联系方式都没有的“五无”企业,怎么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何来良好的商业信誉、健全的财务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能力?


“联合体中标”掩盖了什么?——海口市“五无”企业赢得政府采购大单再追踪

新华网海口10月13日电(记者 傅勇涛)海口市一家“五无”软件公司以590万元的高价中标海口市人民医院一项目经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曝光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海南省纪检监察部门和海口市检察院均已介入事件调查。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辩称,中标企业为“联合体中标”,招投标过程合乎采购程序和法律规定。

令人不解的是,一家具有资质的企业缘何偏偏要与一家根本不具备任何资质的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政府招投标?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10多个小时的调查确认中标程序“合法”是否可信?

10月10日,海口市财政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采购监督处、纪检监察处、法规监督处、采购中心和法律顾问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就“五无”企业赢得政府采购的事件进行全面核查,并表示要正确对待,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做好总结和反思。

然而,仅在海口市财政局宣布全面调查10多个小时后,海口市财政局于11日早晨向某媒体公布结果,确认招标无问题。该局称,初步来看,由于采用“联合体投标”方式,海口星海利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中标过程合乎采购程序和法律规定。

海口市财政局局长庞革新介绍,相关检查没有第三方的介入,主要由财政局有关人士组成的调查组将投标过程的资料调集出来,审阅相关资料,以及专家打分、评分的相关记录文案。


采购在这里,阳光在哪里

京华时报文章:海口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屡次中标政府采购项目。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接受采访时称屡次中标为商业机密,当记者质疑时表示“要将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

政府采购上的闹剧太多了,如果没有客观全面的公共监督,政府采购这个“蛋糕”很容易滋生灰色利益链条:一者,在自由竞标中,买卖双方的地位事实不等,买家既是支付者,又是卖家的直接管理者,因此即便企业在竞标中吃了大亏,惧怕得罪政府也很少会选择打官司维权,也就无法引起监管部门的警觉;二者,美国生物学教授哈定在1968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所有者缺位下的公共产品,很容易成为没有守护人的“唐僧肉”。政府采购就是一块肥腻的“公地”,公共财政名义上归全体人民所有,但由于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的成本过高,如果此时监管不给力,权力者就会以个人私利的形式介入其间,从而主导资源分配。

庞革新说:“目前来看,海口市采购中心的采购过程是合法的。如果此次政府采购行为出现问题,最有可能是采购人和专家评分这两方面。”

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一位知情人士指出,非公开的专家评审机制和不完善的企业申诉程序,使得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极易走过场。一家具有资质的企业与根本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合作,其本质就是赤裸裸的权钱合作。

眼下的问题是,监管程序有了、监督法令也有了,甚至公共意识也在勃兴,但采购还是在箱子里进行。政府采购在这里,阳光在哪里?